李景福这话一说,李家众人欢声雷动。
他们扛着锄头一路嘻嘻哈哈地高声笑着回了家,路上却发现,有几个衣衫褴褛的生面孔。畏畏缩缩地,在路边缩着,似是在晒太阳。
八成都是些外地来的流民吧。
年年都有逃荒逃到靠山屯来的内地农民。
靠山屯的坐地户其实认真算起来,也没有多少。这里大部分庄户人家的祖上,也都是内地逃荒过来的。
所以,靠山屯这地方,对逃荒来的灾民,似乎要格外宽容一些。
但这份宽容,只体现在:他们不会轻易驱赶灾民离开这片地盘。若是灾民来寻那荒地开荒,本地居民也不会阻拦。
但,即便是靠山屯的住户,也并不是无条件地对所有的灾民,都一视同仁的。
像那些不肯开荒,不肯做工,却常常偷鸡摸狗之辈,但凡被本地人抓到一次,就要赶出村去。
跟那偷盗的人同伙,或者有亲戚关系的,也都要一并赶走。
李家众人没有过多注意几个灾民,几个灾民却很是注意李家众人。
见这么多身强力壮的男人,老中青三代皆有,相貌还多有相似,很显然就是一家人,几个灾民对视一眼,往后缩了缩,继续晒太阳。
而见李家众人进了院子,他们便拖拖拉拉地四散而去,换了不同的地方待着了。
今天早晨李云心去于家校场练箭过后,回来的路上,也见到了这几个人。当时她心里觉得有些奇怪,便试了试远距离隔空发动读心术。
嗯,果然还是不行。没有直接接触,基本上就只能等待机缘巧合。
奈何这几个人脸上,竟染都没有蹦字出来。
李云心一个半大小娘子,也不能不管不顾地冲上去,就直接握住人家的手,只好把这事儿暂且放下。
过了几天,靠山屯的流民渐渐地多了起来。
一开始,他们只是白天到村里来晃晃悠悠,各处走走逛逛,晒晒太阳,到村民家门口要点剩饭剩菜。天黑之前,就会离开靠山屯,赶到镇上去。也不知他们都是躲到什么地方去过夜了。
后来就渐渐发展到,很多人直接随身背着卷破旧的行李,到里正家里求助借宿。
毕竟渤海郡的气候,比别处都冷上许多。
白日里他们还可以来回多走动走动,正午的时候也能缩在墙根下晒晒太阳。至于晚上,别说露宿了,就算是住在屋里,倘若不烧火炕、不烧炉子,都是真能冻死人的。
这些人倒也明白,径自求到里正头上,里正也不好把人赶出去。
但里正家也没有这么大的院子,不方便一下子留宿这么多人。
便干脆利落地把他们分配到了村里。让有空屋子的人家,都腾出来几间屋子,借给他们暂住几天。
趁着这几天功夫,大家都来帮把手,挖出来一些地窨子,给这些流民居住。
解决了住的问题,到时候里正就可以再带着他们去择定一些荒地,从县衙借了农具出来给他们使用,让他们开荒种地。
所谓地窨子,是一种渤海郡特有的住宅。
就是在地上挖个四四方方的坑,然后就着坑底,开始砌墙,墙面只露出半截在地面上。
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很是宜居,而且盖起来又快又方便。
按照靠山屯本地人的干活速度,基本上一天时间,就能盖出来一间。
地窨子最大的缺点有两个:
其一是地势低洼。
万一下了暴雨什么的,或者赶上化雪季节,室内极容易被水淹了。
其二是外观比较挫。
论外观,地窨子不仅不如建在地面上的青砖大瓦房那样富有美感,甚至就连泥坯墙苫草顶的民居都远远比不上。
好在现在已经开化了。
不然若是感到天寒地冻的寒冬腊月,这地窨子也没法挖。
那种时候,就只能让这些灾民住山洞,或者是在本地人家里,将就一段时日了。
老李家也分到一户流民。
这一家人口不少。真可谓上有老,下有小。
三男一女,带着四个孩子,两个老人,推着板车,带着行李,背着抱着一堆大包小包。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家,人口比较多,还是因为他们的行李带的比较多,里正把这一家人,亲自安排到老李家。
突然飞来这么一摊事儿,李家人也很郁闷。
但即便仅仅是冲着里正的面子,老李家也不能往外推。
李家人只好把大房的几间屋,都收拾出来,借给这一家子住。
值钱的东西,自是急急忙忙搬到乔细妹那屋去。
之前裴英收拾出来的那间书房,也暂时拿了一把大锁,锁了起来。
毕竟这时候的书本,都是贵重的东西。
若是被不小心撕了、烧了,或者撒上水了什么的,得多心疼!
到时候,让他们赔钱,是难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