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理由也没办法不吃醋。
那时她们还在打球,张宁有种冲动想把球拍砸到季子的脸上,但她忍住了,把怒气转化到球台上,转化为眼泪。她在怨自己,那无法改变的事实。很多次她不可抑制的想:若自己不是她的学生,若自己和她同龄,她是不是就会接受自己?
每当张宁想到这,想哭的欲/望一如往常,但她每次都能硬生生的忍住,只有面对林瑾那仿佛关切的眼神时她的忍耐才会全军覆没。好几次,她都在她面前落泪,也突然发狠的吻她。似乎只有触到她的唇,她才感觉的到她的存在。
而现在,无论张宁想象能力有多强,画面有多逼真,她都感觉不到林瑾的存在了。只因她离开了她在的学校。
韩结婚的那天,她告诉了张宁一个她不肯面对的现实:即:林瑾真的和季子在一起了。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张宁又遭到她人生第一次的低谷。她不分昼夜,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文被别人评的一文不值。她就好像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把她的文扔进垃圾桶一样。无助、迷茫与自我否定的情绪深深折磨着她,而这时,韩来告诉她,她的老师最终还是和那个人在一起了。
她受不了。她自认她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向不好,于是,她逃了。那天晚上,她在被退回来的那张英语听写纸上狠狠的写了一句字,笔锋直接划破了纸张。
非要我抄给你看吗!
她凌乱的字体没能让人窥见她的痛苦,就已被她撕碎,扬到半空中。她踩着铃声逃跑似的出了学校,她踩着陪了她两年的自行车疯了似的回了家。眼泪早已在晚风的寒冷中风干。她的眼睛像是要爆炸一般,她哭过太多次,加上用眼过度,视力也由标准变成轻度近视。
有时,她会忘了自己还只是个十六岁的女生。自从爷爷去世,父母在市里定居之后,家里就只剩她一个人,不再有人管她。她只能依靠闹钟来起床,然后浑浑噩噩的出门。有时她走路都好像能睡着,她实在是太累了。
可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这里的点点滴滴,对她来说,每天都能看见林瑾就足够了。她故意忽略另一个人的存在,她假装冷漠,仿佛上课不听讲,实在都是在偷偷的关注着她的老师。
不知从何时起,她到教室的第一时间不再是看书或是码字,而是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手机上。她看许多电影或综艺,她玩许多游戏或和许多人聊天。她日复一日的堕落下去,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在不断累积的绝望中迷失自我,在林瑾无意的眼神中持续崩溃。
这种情况直到她来到新学校才有所缓解。和父母闹翻后,叔叔成了唯一一个理解她的人。他总是说:真有我当年的风范!
叔叔和她爸爸不一样,相比她爸的保守和稳定,叔叔更加有远见一些,他在高考时毅然决然的考去了外省,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回南宁发展,而这时他早已事业有成,只差成家。
张宁没在英华待多久,毕竟那不适合她。叔叔靠着他的人脉,很轻易的就让她又换了个学校,这次是一所公立的学校。她也重新外宿,就住在当初她给老师留下视频时,身后作为背景的那所房子里。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她被迫弃文从理,理由很简单,理科可选的专业和学校多。
她知道叔叔是为她好。其实对她来说,读什么不是读,西大又不是不招理科生。
想起和老师的约定,张宁就觉得有种信念在支撑她,并转变成推动她前进的动力。然而理科和文科毕竟有着质的区别,她之前落下的太多了。
张宁从小就有种不服输的心态,之前在290班,大家都懒懒散散,不把学习当回事,成绩也都差不多,那种互相比拼的学习Jing神早已不见影踪。而在新学校新班级不一样,张宁开始努力,只希望她还能赶上。
一方面,即使是在最忙碌最困倦的时间里,张宁还是和韩保持着联系。自从那次她们在三亚时,老师突然晕倒,韩给她打电话报了平安之后,她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系。从韩的态度来看,她是站在张宁这边的。
韩为什么不喜欢季子?因为她喜欢张宁,她先入为主了。
另一方面,张宁还在继续她的写作。有时她会好奇,明明高二休息的时间和高一一样,她为什么就做不到日更了?直到某天,她偶然翻开了高一写的文时这才恍然大悟。
其实,但凡有一个人,那怕只是一句话,指出她的错误,她也不至于一直错到无法挽回才明白自己错了。
总之,这就是张宁的新生活与旧故事。她本来不敢再期待什么的,老师那无意的话又燃起了她内心的渴望。她屏住呼吸打出了那句话,心脏跳个不停。
她说:我以后可以给你打电话吗?
林瑾说:可以。
那一刻她仿佛苦尽甘来,可这喜悦维持的也太短暂了些。她又开始找不到老师了,电话短信网络,通通都没有她的影子。而好几次,她打过去由“您拨打的号码已关机,”变成了“您拨打的号码无人接听……”
她无法不想到,老师这是刻意躲着她?还是真的发生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