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位“征戈郎君”。
穆采薇和萧风搬入京中将军府后,各种宴饮邀请就如雪片般飞来,有些能拒,有些则无法拒绝,因此夫妇二人几乎每日都要出门赴宴。来来去去,成了京中百姓最爱聊的话题,还给萧风传播起了“美萧郎”的诨号。
萧风回想三国,感觉败坏了周瑜大都督的名号,颇为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这类宴请他还真不怎么喜欢,穆采薇也是一样,她宁可出门打仗去,她如今在京中,还得每日上朝,她只是镇西大营的将军,朝政上是不多嘴的,但每日还是得早起去站着,比萧风更为心累。
萧风每日随马车接送,二人互相伴着,除了新婚甜蜜外,还生出些同甘共苦的意思。
武明霏在入宫次日封了个嫔位,圣上还对武明玦大加赏赐了一番,又令人摸不着头脑,他到底最宠爱谁。
武嫔与杨妃,论道理都是太后党,但李太后先前就不喜武明霏,杨文卿也毕竟不是她李家人,因此李太后对于李家旁系的两个未受宠幸的贵女十分看重,而对于武杨二人,只是面上和善,言语间也常有挑拨,最好是让她们两个斗起来,供她看戏。
而武明霏其实也不算笨,她看出了太后的心思,但自持深受永淳帝宠爱,想要借着太后这杆旗,当真与杨文卿别起苗头来。
与对杨文卿的怂恿不同,永淳帝在武明霏面前,总是一副用情至深的模样,还时常叹息着,说若不是武家门户低了些,他真想一步将她封为贵妃,甚至更为显赫的位置,因为他真是爱煞了她。
武明霏听着永淳帝这样的言论,越发恨起杨文卿来,认为是杨文卿抢了本属于她的位置。
永淳帝在她心里埋毒,也是想挑着她做尽蠢事,武明霏还只当永淳帝迷她迷得神魂颠倒,自以为凤位不远。
后宫热闹起来,外面人是不能第一时间听闻风声的,武明玦随将军留在京城,每日里听着圣上又怎么娇宠小妹了,只觉得开心,他不懂烈火亨油的道理。
穆采薇私下与萧风说起,倒也没有什么评判,她不喜武明霏,是因为武明霏一头热争闲气,而且对她心怀恶意,让她觉得厌烦,但若抛去这点,武明霏这种为自己争取的举动,她并不会去贬低。
只是,根据圣上所言,武家在她父亲穆烈枉死的那一战中,很可能扮演了什么角色,她自问不是圣人,不会去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上赶着提点武家其中的危机。
更何况,永淳帝明显有心看戏,她身为臣子,又因为父仇与圣上结盟,到底还是闭嘴为上。
如今让穆采薇奇怪的,倒是永淳帝近来很看重萧风,为萧风办了两次赏花宴的事。
那“美萧郎”的诨号,就是永淳帝起的。
萧风是有苦说不出,他哪里知道永淳帝对他人如此冷心冷情,他只是为了保命和做任务考虑,将自己在永淳帝那里的好感度刷到了50点,连及格分都没刷满,没想到一跃成为永淳帝的新宠,跟个新鲜玩意儿似的,宫里办宴会必会邀请他们夫妇,永淳帝还特地每回都请萧风舞剑,搞得萧风压力山大。
穆采薇每每猜测永淳帝是有什么Yin谋,萧风总是尴尬笑着转移话题,因为这事它真的没法解释。
就这样在京城过了半月,秋老虎的炎热时节,一本奏折进了京。
大名府辖区内,一个小县城的县令,参怀庆府、平阳府、河南府三府知府,隐瞒中原水患疫症,活埋病弱,官逼灾民做流民,现在流民已反,三府知府依然妄图遮掩,隐而不报,奏请永淳帝明察秋毫,为中原百姓留一条生路。
永淳帝大怒,当朝将折子扔到了李太师的脸上,责问他是如何督的朝政。那三府知府,可都是李太师的得意门生!
李太师没想到东窗事发,而且那三府知府不仅瞒了圣上,连对他这个老师都没有完全说实话,李太师只知道他们贪银子闹出了水患,这也不难压下去,报个天灾就得了。
但他压根不知道流民已反的事,此时听闻,心中也是极怒,自然要先把自己摘出来,当即跪地大呼冤枉,又流泪大哭说自己有失察之罪,把忠心耿耿的模样演了十足十。
永淳帝趁他装忠良,借着怒火,就安排了穆采薇替天子巡中原赈灾,金口玉言,赐穆采薇将军特命钦差之职,兼赐调动中原大营的兵符,要她务必镇压流民动乱,斩除贪吏!
穆采薇心中杂乱,面上不显,出列接旨。
她倒不是心慌这初次接到的差事,此事永淳帝一早暗示过,她心中是有准备的。但她万万没想到,居然与中原水患有关,既然永淳帝早有准备,他为何不及时插手,非得等到灾民被逼迫成了流民,才借机发作?
这一问,她心中是有答案的。
李太师把持朝政,若不是灾民成了流民,流民还有造反之势,哪里轮得到永淳帝派人插手?只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太师党亲亲热热地罚酒三杯,下不为例。
永淳帝想与太师争权,就必须闹出大事来,否则难以撼动李太师分毫。改变不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