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段过后,画面一转,男主角来到了垃圾处理厂。这是一座老式填埋场,配合着昏暗的色调,显得愈发肮脏、混乱,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是怎样一番臭气熏天。这里甚至有不少拾荒者的孩子,将这片腐臭之地奉为游戏的天堂,镜头始终是冷峻的,却因此显得更加触目惊心。
这一个片段没有任何人声,完全依靠视觉语言推进全片的第二个高chao。背景音乐弱化时,观众席内甚至可以听到声声叹息。
直到背景音乐消失,主角依然背对着镜头,站在屏幕中央,四周的场景越来越黯淡,他的位置却始终没有变动,再次明朗起来时,已然是换了一番新天地——
这样高难度的画面处理,后期特效和剪辑技术都成熟到了惊人的地步,台下再次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简直难以相信是出自一名大学生之手。
至此,整个画面的色调逐渐变得明亮,男主角身处的大门旁边写着“新式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的字样,观众们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段不同时空的对比蒙太奇。
与方才的场面截然不同,这里绿茵环绕、风车成行,优美得不像个垃圾场。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采用全机械化,环保清洁,与老式填埋场的人工Cao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镜头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甚至无须发一言,便用无声的画面做出了最直击人心的对照。
最后一个片段是一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夜幕降临,男主角走在狭长的弄堂里,与三两盏灯光为伴,身影渐行渐远。
画面中央滚动出演职人员的名单,导演、编剧、主演、后期……左右都逃不过那两个名字。
大礼堂内的灯光重新亮起,观众席在沉默一秒钟后,集体爆发出一阵激烈的掌声。
这部微电影的题材紧跟时事,自然是从未有人涉及过的主题,其中的情节与拍摄手法却很成熟,配合强大的后期剪辑,足够令考究细节的专业人士满意。
但它绝非仅仅取胜于此。
对于垃圾分类的现状,新闻里的报道早已烦不胜烦,但一长串数字总是太过抽象,以至于多一位或是少一位似乎都没有太大区别。
数据是冰冷而遥远的,唯有真实的画面永远温热。
这部微电影是简单、接地气的,没有纷繁复杂的场景,它所呈现的就是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的事,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它充满代入感。
但它同时也是深刻的,它以小博大地挖掘这座城市的背面,展示着日常生活所看不到的部分,它们历历在目,却又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万众瞩目之下,作品的主创团队应邀走上舞台,由主办方为他们颁奖。
其实也就两个人,而且台下几乎没有不认识他们的。
今天的场合颇为正式,两人穿着同款不同色的衬衫,高调却又含蓄。原沅穿白色,干净又明朗;江行舟穿黑色,沉稳而大气。
“特等奖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中,其中一位是我们大赛的老朋友,他不是第一次在大赛中拔得头筹,却是大赛有史以来第一位两部作品同时获奖的选手。”
江行舟的那部,在恢复了参赛资格后,不负众望地获得了一等奖的荣誉。此前关于这部微电影被举报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自然而然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听到这里,观众席再次爆发出一阵掌声。
颁奖完毕后,按照流程,江行舟先发表获奖感言。
他不是第一次应对这样的场合了,早已经游刃有余,按照惯例对主办方、组委会、学校等等表示感谢。
江行舟的声音低沉又好听,带着一贯的磁性,一开口就让全场为之侧耳。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考虑过这个题材,也没想过它该如何被呈现,能够得到怎样的反响,但是……”
江行舟转过头,看了一眼原沅,莞尔而笑:“是我的合作伙伴给了我灵感和信心,让这部作品最终得以顺利地诞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从分类到处理,从居民区到垃圾场,一点点了解这个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始终陌生的域。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遭遇了大大小小的难题,好在最终都迎刃而解。”
“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找到真实与故事之间的平衡点,用镜头将它再现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听起来并不复杂的过程,却是影视人全部的热情与幸福感,以及最大的意义所在。”
江行舟是个习惯不露声色的人,原沅好像还是头一次听到他的内心关于这部作品的想法。
他不由自主地侧目看向身旁的人,只见江行舟英挺的五官在灯光下显得格外优美,他永远从容而耀眼,却又丝毫没有扎人的锋芒。
正愣怔着,流程就cue到了他,他赶紧收回自己过于不加掩饰的目光,重新面向观众席。
原沅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好歹登台演出了那么多次,此刻台下的几千人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
但此时此刻,他可以很清晰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