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之乱平定,皇帝想让他出仕,他的父亲王舒代替他拒绝了这次任官,理由是年龄还小——“臣子尚少,不乐早官”。
苏峻之乱中他刚刚成年,第一次参与直接作战就一战成名,事后清点战功论功行赏,王允之受封番禺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领受的官职则是建武将军、钱唐令、司盐都尉,仍在父亲王舒辖制的会稽郡之下,只是从有实无名的父亲幕后帮手变成了有实有名的明面主事,不像其他王氏子弟一样先到建康领五六品的官职,担任朝官。
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任官,和他妹妹王琅积极主动谋划,精心设计路线的做法截然不同,可见王舒“不乐早官”的话语只是一种借口,功名利禄在他眼里自始至终被看得很淡。
但此后他依然连续出镇地方,成为王家在地方军镇的实权人物,并逐渐对东晋朝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和他妹妹王琅的积极仕宦态度是分不开的。
或者可以认为,正是王琅在军国大事上的志向和才能,促使他不得不违逆本性出仕,发挥自己的军政才能。
前文已经论述过,他和妹妹王琅的感情很好,在心理上对王琅有严重的依赖情绪。以东晋当时的情况,王琅想要有所作为,他这个兄长的扶持和帮助非常关键。
事实也正是如此。
当兄妹两人相继出镇以后,王家很惊讶地发现,这对兄妹使用起来竟然比过去王家势力全盛之时,子弟遍布显要州郡的情形下还要灵活有效。
过去王敦、王含、王舒、王邃、王廙、王彬虽然是同族,彼此同气连枝,相互照应,但各自才能不同,志向也不同,只是在王敦的尊名威望之下听从他的指令,等王敦和王导离心之后,瞬间化为一盘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