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就算每天干活都很累,她也心甘情愿。
过着这样的好日子,她有时候都会抹眼泪,生怕这些都是梦里的内容,一觉醒来,她又回到了原来的家。
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听不完的挖苦讽刺。
每天,她都喜滋滋的烧火做饭,有时候还会哼歌。
闻着锅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味,她就觉得踏实,就觉得日子有奔头。
一口锅,就是一个希望。
铁锅尝尽了食材的酸甜苦辣,做饭的人今天心情好,菜里就多泼了一勺油。
今日万事不顺,连带汤的滋味也凄风苦雨。
锅是平凡人生,最忠实的记录者。
后来,李铁匠两口子接连故去。
四兄弟不得不分家,自立门户。
那时,吴三丫大儿子已经十岁了,小女儿三四岁,正是可爱的时候。
平日里都是三丫做饭,用惯了这口铁锅。
分家的时候,三丫第一次替丈夫做了主,要了这口大铁锅。
以后的日子,没从前那么好过了,两口子要拼劲攒钱盖房。
古代成亲早,要不了几年,他们已经十岁的儿子,也要谈婚论嫁了。
铁锅里的饭菜,比从前简陋多了。
一丁点油星,炒两把地里揪回来的青菜。
青菜出锅后,都舍不得洗锅,一点糙米加大半锅水煮成稀饭,再贴两个玉米面青菜饼子。
三丫丈夫干活回来的晚,稀饭煮在下面,炒菜和饼子在上面温着。
只等人从地里回来,擦洗一把,就能掀锅吃饭了。
一豆油灯,一张矮桌。
四个人,一锅饭。
一家人最浅薄,也最深沉的幸福,也就是这样了吧。
时世变迁,三丫早到了儿孙绕堂的年纪。
可她不像普通的婆婆,等着儿媳妇来伺候。
她平时都喜欢自己下厨煮饭,大铁锅用了多年,已经被油浸的亮展展的。
可那终究是个不太平的年月。
天降大旱,又有蝗灾,地里颗粒无收,饥饿的百姓化身流寇,将村庄乡镇全都抢了。
朝廷出兵镇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流民举起了反抗大旗,战乱四起。
吴三丫的儿子一腔孤勇,抛妻弃子去参加了起义军。
他们家所在的村镇,即将沦为战场。
吴三丫扶着年迈的丈夫,领着儿媳和小孙子,和其他村民一样,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大铁锅,是为数不多的行李之一。
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一家人也是要吃饭的。
有口锅在,能吃口热乎的,那也就四海为家了。
逃难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双目突出,一双眼睛里,满是对活下去的渴望,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绝望。
填不饱肚子,没有生计,人命也就轻贱了。
逃荒的路边上,瘫着许多人。
有的一动不动,已经招了很多蚊虫。
有的在低声呻yin。
有的好半天才动一下,然而,他离再也动不了,没剩多远的距离了。
刚开始看到这种场景,觉得触目惊心。
但是看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他们要赶紧找到落脚的地方,开启新生活,否则,下一个躺在那里的,就是他们。
从前的村里人,就算再穷再穷,也有希望。至少能盼着明年秋收吃上一口饱饭。
可如今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期盼,也只能是投奔附近的城池。
听说城里都是富贵的人,但凡他们谁施舍一口粮食,就能让他们撑上两天。
他们就能找到活计,就能凭一把子力气,养活一家老小。
然而,流民如此之多,要是进了城,他们讨不到吃喝,保不齐会偷盗抢劫,引的城中大乱。
谁也不想惹一身腥臊,索性紧闭城门,进出城皆要严格盘查。
第516章 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好不容易走到城外的百姓,看见紧闭的城门,哭喊声连成一片。
有不服气的想硬冲,却被官兵刺死在城门前。
灾民们老实了,拖家带口驻扎在城门附近,等待机会进城。
城门守军直接出城扫荡,将他们撵的远远的。
这一路不知饿死了多少人,野狗啃食人-尸,饥饿的人们更是什么都吃。
吴三丫亲眼看见一伙年轻人组成的流寇,专抢难民队伍。
队伍里的小孩,就是他们的抢劫目标。
没有人会圣母的认为,他们抢孩子是为了拿回去养。
吴三丫的丈夫毫无征兆的病倒了,和他一起病的,还有其他老弱病残。
他们发着高烧,浑身烧的通红,不停的吆喝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