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有时候,你发现你有一个奇葩的隔壁。
有时候,你发现隔壁没把你当邻居。
有时候,你发现那些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破事儿通通绕不开隔壁。
隔壁究竟怎么了?
有一天,哐啷一声雷劈,隔壁家的墙倒了。
隔壁凑上门来跟你说,我无家可归求收留,我们相亲相爱。
卧槽,你能不能滚回隔壁去!
哪有隔壁,我们是一家。
内容标签:布衣生活 种田文 情有独钟
搜索关键字:主角: ┃ 配角: ┃ 其它:攻宠受
卷一:凤阳郡
1、梵准准
梵准准家住沽州城南河街后李子巷一十二户。
宅子不大,在河岸边上,梵准准刚好住巷尾,空出来的一小片河滩就归了他家,用一圈半人高的篱笆围起来,种上青菜萝卜月季花。
为了便于照顾,他还在房子后面的院墙上开了个小门方便进出,虽然没人跟他讨论这块河滩地的归属,但他占了公家的便宜总归还是要低调点。
他家里除了他自己,没别人,也许有远房亲戚,但估计是太远了,爹娘没提过。
现在是春天。
他已经还俗俩月。
没什么不同的,平常人的日子,就算你过得像个和尚,也没人注意这些虚的。
梵准准原本不姓梵,他六岁的时候整个凤阳郡发大水,沽州城的沽江决堤,连带着南河也发威,淹了当时的李子巷,卷走了巷口那棵老李子树。
也卷走了他的爹娘。
那时节整个凤阳郡突然就毁了,大批大批的难民无家可归,流亡四处,乱糟糟的,今天听说赈灾的粮食已经在路上,明天又听说半道被山洪阻住山路,粮食运不过来,最离谱的是,有人说外族打进来了,粮食都充军,朝廷要饿死他们。
更多的梵准准也没什么印象了,他跟着李子巷一帮邻居往城外撤离,官兵轰着他们,但是难民太多,天气不好下大雨,走散了许多人。
也没人去找他们。
梵准准没得吃,就抢别人家的,别人也没得吃,他就跟大人一块去挖野菜,剥树皮,打兔子,满山的兔子都被难民吃光了。
再后来就只剩他自己了。
然后他顺着一条河走到了一座山上,累倒在路边休息,然后他很走运地遇到了外出归来的老和尚。
老和尚捡了不少孩子,于是也把他捡回去了。
他只记得娘老是准准、准准地喊他,于是就叫梵准准,他们被捡来的孩子都姓梵。
别的孩子长大一些都陆陆续续地离开,有的被亲人找到领走了,有的没孩子的大人来要一个回去养,或者十三四岁能下地种田就回老家种地去了,唯有梵准准当了十年的记名弟子,都十六了才还俗。
你也长大了,回家种地去吧,孩子。
老和尚更老了,慈爱地看着他。
梵准准直觉这不是一个光明的前途,但是他除非出家,不然只能走。
他想去试试过普通人的日子。
李子巷重建了,改名后李子巷,重新种了一棵李子树,几年下来也长得像模像样。南河街录籍衙门还留着当年的名册,梵准准找上门,那个籍户长是个老大爷,当年的邻居,认得准准。
准准啊,哟,长这么大了。
梵准准点头,张嘴差点喊施主。
对不起爷爷,我不记得您了。
老大爷不在意,那时你还小,不记得也正常,呵,这下子十年过去了吧。
梵准准嗯了声,我来寻个住处。
老大爷翻起卷宗,想了想,后李子巷巷尾还剩四个宅子,就原来你们家那附近,你去看看要哪个,南河街空了不少地,你要是想住到别处去,爷爷帮你想办法。
梵准准应下,出去转了一圈看宅子,回来跟他说就住第一十二户。
对于难民,凤阳郡给每户补贴二两银子,虽然这么多年都没有梵准准的消息,但既然他回来了,衙门也认了,老大爷还是把钱给他,嘱咐道如有难事可以来找他。
毕竟当年的李子巷街坊邻居不剩几个了,帮衬下实属应该。
他是初春来的,一晃俩月过去,日子越来越有起色。
也是,小门小户的孩子到他这个年纪也差不多出门闯荡了,南方只要靠水的地方就饿不死人,河边打渔,集市上帮人挑担,江口码头搬货,或者你要有点手艺,街边摆个摊儿卖点糖人扎个风筝捯饬些花花草草,都能凑出口粮。
梵准准别的能耐没有,他没上过学,十年来每天就是抄写佛经默诵经文,给寺里种地,听老和尚打打机锋,思来想去,他决定在街边摆摊替人抄书,又去城里几个大小佛寺跑一遍求照拂,要是有什么抄抄写写的活儿没人愿意干的,留给他,他每隔一天来看看。
就这么磕磕绊绊的,居然也过下来了,梵准准没大志向,他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