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国度备用站

【大明天xia】(360-361)

+A -A

们也开始偷懒了,动辄几百人的失朝,朱瞻基任用内阁票拟协助处理政务,朝会政治功能进一步弱化。

    明英宗冲龄即位,三杨辅政,想出一个每朝奏事不得超过八件的‘好主意’,就这几件事也要提前一日进呈,由他们几位预先写完处理意见,皇帝照着批示回答即可,朝会彻底成了面子工程。

    至于那位被称作‘昏君’代表的成化皇帝就更别提了,成化四年的一次午朝,他老人家都坐在龙椅上了,大臣还没个影儿,把宪宗爷气得不行,“尔等常以勤政为言,及朕视午朝却有怠慢”,虽然生了一肚子闷气,朱见深最后还是宽宥了这帮放了自己鸽子的大臣,成化二十一年上谕“盛暑祁寒,朝官侍卫人等难于久立,今后每岁自五月至七月、十一月至次年正月,止奏五事,余仍旧”,得,朝会处理的政事又缩水了。

    到了孝宗这好脾气的皇帝登基,大臣们就开始彻底放飞了,弘治六年六月己巳,“会昌侯孙铭等四百八十人朝参不至”;八年二月丙子,“丰城侯李玺而下六百二十余人”不到;六月乙丑,“文武官武安侯郑英等八百八人朝参不到”;十五年八月辛亥日,不至者“泰宁侯陈璇等一千一百六十人”。

    历史上的正德小皇帝后期南征北巡,四处折腾,免朝已是常态,朱厚熜登位,一心要和自己堂哥别苗头,嘉靖初年常天不亮就点烛上朝,后来也渐渐觉得没意思了,至于文武大臣们为了不上朝想出来的办法更是五花八门,“或借言公差,或妄称疾病,填注门籍,岁无虚月”,“经年累月称疾不朝”,嘉靖帝夺俸甚至交法司处置等等措施也刹不住这股风气,干脆皇帝自己也撂挑子了,从嘉靖十三年以后,近三十年不朝。

    还有那位‘青史有名’的怠政皇帝朱翊钧,人孩子也不是没勤快过,可就是江陵当国时,张居正将朝会改为了逢每月三、六、九日上朝,可见张相国也觉得每日上朝没什么鸟用,至于后来万历因为和大臣斗气停朝,可不代表人在后宫里没处理政务,要不然那些年打的仗是谁拍板定的,不上朝的原因他那位修道的爷爷早就给出了回答:“朝堂一坐亦何益?”,“早朝率多弥文,至军国大务,何尝不日经心?”“止是一早朝始终不一耳”,人家军国大事每日上心,只是腻歪了见那帮冲他吐口水的大臣而已。

    如此这般,可见无论皇帝还是大臣,彼此都认为早朝就是个样子货,无干国家大事,可是明末国势日颓,有些不知脑子里想些什么的大臣便将朝会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典型代表就是那位被九千岁弄死的东林大佬左光斗,“皇上御朝则天下安,不御朝则天下危,早朝则救天下之全,迟御则救天下之半,若终不御朝,则天下终无救而已矣”,他说这话有理没理,有自挂东南枝的崇祯爷到阴间和他辩论去。

    清袭明制,连朝会制度也一并继承,其实从康熙建立奏折制以后,这个所谓每日早朝制度的实用性连脱裤子放屁都算不上了,可人家大清皇帝们宁愿每天身陷在各地刮风下雨百姓兵丁拾金不昧等垃圾奏折的汪洋大海中,也要抱残守缺的死守着朱元璋创立的朝会制度,从这点看,野猪皮的后代们还真算得上大明朝的孝子贤孙。

    今天的文武百官们一如往日,朝参已毕便打算各回衙门办公,突然有中使传谕令五府六部大臣及科道官员齐集左顺门。

    群臣心中疑惧,前番金水桥听旨,五十几名各级官员位列‘奸党’,榜示朝堂,这回又要弄出什么动静。

    虽有疑虑,又不敢抗命,群臣战战兢兢地来至左顺门,只见门前竖着一柄红罗伞盖,伞下摆着一几一椅,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彬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在几个小太监的伺候下品茶。

    见当面并不是刘瑾,群臣暗松了口气,李东阳上前拱手道:“魏公公,不知上谕召我等前来,所为何事?”

    魏彬冷笑一声,“李阁老,因为什么你心里还不清楚么。”

    不理一脸错愕的李东阳,魏彬起身,阴阳怪气道:“万岁爷交待的差事,咱家便是有天大的难处也唯有尽心尽力地去办,可有些人啊,白读了一肚子书,不把咱家放在眼里也就罢了,可不把万岁爷的差事放在心上——便是大逆不道了。”

    “魏公公,这从何说起?”李东阳茫然问道。

    “咱家便与阁老从头说。”魏彬扭头对身后道:“把那些书里的错漏都捡出来给他们瞧瞧。”

    “是,公公。”几个小太监尖着嗓子应了一声,将九十二卷的分别拿了出来。

    “卷首

    字画浓淡不均处五处……”

    “卷二十:汉献帝建安六年条,有错讹三处……”

    “卷四十七:贞观二十一年条,太宗杀其弟纳其妃,引录不当……”

    随着一个个公鸭嗓将百余处差讹朗声念出,李东阳以下等礼部、翰林院的官儿们面子上开始有些挂不住了。

    礼部左侍郎刘玑踏前一步道:“魏公公,书成近百卷,引载史料浩瀚驳杂,成书之期已定,仓促校阅时或微有差讹,亦所难免。”

    魏彬眼睛一翻,冷笑道:“微有差讹?刘大人不愧


【1】【2】【3】【4】【5】
如果您喜欢【H国度备用站】,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